导航 首页->文化
地理丨对抗“部落女性割礼”的法学生
- “我家乡的人们所关注的是怎么样嫁得好、怎么样取悦丈夫、怎么样在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圈里保持它看似平衡的运转节奏,法律、文明、进步,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,和他们的生活无关”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7日 作者:陈又礼
作家丨张克群 骨头是建筑史课本的,肉是我长的
- 把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告诉现在的人,倒不一定是为了号召他们保护古建筑,也许就像她儿时想当相声演员一样,就是给大家图一乐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7日 作者:孙凌宇
文化丨《血疫》作者普雷斯顿 与恶魔共舞
- 从事高危病毒科学报道25年的雷斯顿回顾历史,把近半个世纪以来源源不断冒出来的新显病毒看作“大自然的复仇”:人类繁衍的数量远超过去,城市拥挤不堪,生态系统遭到破坏,病毒得以和人类相接触,...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7日 作者:徐琳玲
书评丨教育的小说和小说的教育
- “同意(le consentement)”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共识,更是一个时代的知识界,出于对才华和名誉的盲信,而对恋童行为采取的默许态度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谭香山
导演丨边缘人陈哲艺
- “电影是永恒的,你永远会看到自己的错误,最好的或最不好的自己”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张宇欣
学者丨陈尚君 《全唐诗》49403首,伪诗很多
- 有一首李白的《戏赠杜甫》,“这首诗中,李白对杜甫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?如果是李白作的,显然他在讥讽杜甫才情不够。诗中的‘饭颗山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题,我们在中国找不到这么一座山,所以还没...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李乃清
文化丨巫昌祯 法律背后的妇女保卫者
- “要使法律上的男女平等成为事实上的男女平等,还需要作长期、艰苦的努力,因为性别歧视是世界性问题。”
“立法不是家暴的终结。但如果没有法律,道德将是苍白无力的”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聂阳欣
作家丨袁凌 走进忽然安静下来的瀑布
- “文学不承担改造社会的任务,我想要的意义不在于去写几个轰动性的、社会效应很强的故事,而是将孩子日常的状态呈现出来。孩子本身就是意义”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孙凌宇
文化丨“当代贝多芬”潘德列茨基 “广岛的牺牲不会被遗忘”
- 在为耶路撒冷建城三千周年而创作的《第七交响曲(耶路撒冷的七座城门)》时,我决心回归至《大卫的赞美诗》。这是多重回归:回到信仰的根源;回到音乐的起源;最终,回到我自己的创作之初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4日 作者:李乃清
刘勃 翻开历史的底牌
- ——读史到最后会陷入虚无主义吗?
——这倒不一定。就算你不读历史,你就只面对现实,你恐怕也会虚无,你觉得你能改变多少现实?
- 发表于:2020年04月13日 作者:蒯乐昊


- 南方人物周刊 2020 第37期 总第655期
- 出版时间:2020年12月28日
-
©2004-2017 南方人物周刊 版权所有
粤ICP备10217043号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